当前,雾霾已经成为中国重大民生问题,而电能替代,特别是清洁能源替代可以有效缓解雾霾。
最终将实现该村光伏发电由单一产业向产业融合转变,由单纯发电向土地流转、建设光伏小镇、光伏农牧业转变,由只是企业享受发电补贴向企业、农牧民共享补贴和现代农牧业综合开发成果转变。同时在鄂尔多斯市配套建设1000MWp光伏电站,分布式电站700MWp、独立式电站300MWp,其中杭锦旗建设分布式电站300MWp,其他旗区建设400MWp。
项目总投资148.26亿元,分三年实施:一期工程,2015年在巴拉亥村完成200户光伏新居,预计今年秋季完工。光伏扶贫新村项目计划建设700户光伏新居,每户主房建筑面积70平方米,附属用房30平方米,每户总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总用地2亩(含绿化)。近日,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拉亥光伏扶贫新村建设项目开工,该村常住户325户、1048人,今年秋季,200户村民将入住巴拉亥现代光伏新村。二期工程,2016年完成100户建设,流转沙地5万亩,建设太阳能电站300MWp。并在杭锦旗流转沙地20万亩,发展现代农牧业。
目前,巴拉亥新村建设拆迁工作已经完成,工程开始动工,最终将建成光伏示范新村,同时配套实施集中供水、供暖、下水处理、街巷硬化、通电及广播电视通讯、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超市等,实现十个全覆盖同时在鄂尔多斯市配套建设1000MWp光伏电站,分布式电站700MWp、独立式电站300MWp,其中杭锦旗建设分布式电站300MWp,其他旗区建设400MWp。通过推进光伏发电,合肥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城市能源消费总量的4.6%,其中光伏电站发电量占全市全年工业用电量的1.5%,有效缓解能源双控压力。
近年来,合肥市以建成国际有影响力的光伏产业基地和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为目标,大力加快光伏产业及光伏电站示范推广应用的发展,光伏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合肥市已拥有阳光电源、晶澳、通威、海润、中南光电、景坤新能源等30多家光伏生产企业,形成从多晶硅原料-电池-组件-逆变器-发电工程等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通过屋顶的10块115W建筑光伏蜂窝模块、屋内的控制器、逆变器等设备以及地下的4节12V/150AH的蓄电池,整个环卫用房的用电都能得到保障。在美好乡村、企业厂房屋顶、环巢湖沿岸分布式光伏电站布点越来越多,合肥在光伏应用上剑指中国第一城。
包括美的、京东方等企业厂房屋顶,都将布点分布式光伏电站。位于政务区的合肥市政务中心双子楼,也种上了小太阳。
记者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合肥光伏电站建设带动投资约19亿元,全年发电量1.9亿kWh,实现减排二氧化碳达16.91万吨,发电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14亿元。合肥市已拥有阳光电源、晶澳、通威、海润、中南光电、景坤新能源等30多家光伏生产企业,形成从多晶硅原料-电池-组件-逆变器-发电工程等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分布式装机总规模位居省会之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合肥不断强化产业根基。在高新区,首批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环卫驿站已投放使用。
近年来,合肥市以建成国际有影响力的光伏产业基地和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为目标,大力加快光伏产业及光伏电站示范推广应用的发展,光伏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更多屋顶种上小太阳光伏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应用推广,从屋顶电站到农村光伏电站,再到渔光互补项目,合肥市不断探索光伏应用新领域。截至2014年底,全市分布式装机总规模达225MW,位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合肥充分利用国内光伏产业调整机遇,积极帮助晶澳太阳能、海润光伏、阳光电源、中南光电、通威太阳能等光伏生产企业。
2014年,全市光伏产业实现产值246.8亿元,同比增长69.9%,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57.6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为10.8%,已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光伏产品生产基地。据统计,每间环卫用房系统年平均发电量可达到1200kWh以上,基本能够满足环卫工人烧水、热饭等需求,而且只要蓄电一天就能照明一周。
打造全国新能源样板城市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光伏电站不仅能给使用者带来显著收益,同时也给环境大大减负。通过推进光伏发电,合肥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城市能源消费总量的4.6%,其中光伏电站发电量占全市全年工业用电量的1.5%,有效缓解能源双控压力。
记者了解到,去年,合肥市光伏产业实现产值246.8亿元,同比增长69.9%,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57.6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为10.8%,产业集聚加速形成,已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光伏产品生产基地但《报告》同时披露了分布式发电并网接入管理工作仍不规范的问题,指出了个别供电企业还存在业务表单填写不够及时、并网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等问题。例如,在保定市,截至2014年8月底,报装的56户分布式光伏项目中,就有24户尚未报验,占比达43%。此外,《报告》还披露,由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报装免费,部分投资者报装后项目建设严重滞后,甚至不再建设,但投资者并未及时撤销报装申请,影响了分布式光伏规划指标落实。《报告》还建议,河北省电力公司和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要充分考虑配电网架可能发生的变化,对分布式发电项目接入系统方案有效期作出明确规定,对自然人开发的分布式发电项目,其接入系统方案有效期为6个月;企业法人开发的分布式发电项目,其接入系统方案有效期为9个月,超过期限应重新办理申请接网手续。与此同时,要尽快落实国家提出的年度指导性规划指标,在每年的一季度内将年度规划指标落实到项目。
但当前河北分布式发电产业财税政策存在落实障碍。截至2014年9月底,河北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建项目14个,装机容量24.86万千瓦,占比35.19%,其余项目仍处于并网咨询和接入系统方案编制阶段。
在此次监管过程中,有电网企业反映,财政及税务管理部门尚未明确对代开普通发票用户执行的补助标准,同时基层税务机关尚未收到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电网企业可代开发票的文件,因此河北省2家省级电网公司及下属供电企业暂无法执行为自然人光伏发电项目代开普通发票的规定。对于上述问题,《报告》指出,电网企业要进一步优化接网流程,严格接网工作规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同时,分布式发电企业(含自然人项目)要确保项目安全经济运行,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而且,对自然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电量补贴,电网企业按扣除17%增值税后的标准(0.359元/千瓦时)进行结算,上网电量按扣除17%的增值税的上网电价(0.351元/千瓦时)进行结算。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和投资者反映,目前分布式光伏发电接网还存在报装申请环节较多、时间较长,并网接入意见设计不够科学,接入成本较高等问题。据悉,2014年2月,国家能源局下达的河北省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规模为60万千瓦。按照相关规定,国家电网公司所属企业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发电户处购买电力产品,可由国家电网公司所属企业开具普通发票。截至2014年9月底,河北已并网分布式发电项目155户、装机容量8.14万千瓦,在建分布式发电项目104户,装机容量21.95万千瓦。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分布式发电并网收购及补贴落实情况驻点河北监管报告》显示河北分布式光伏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存在规划指标落实慢、并网管理不规范、财税政策落实有障碍等问题新电改明确,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分布式能源系统发电在电力供应中的比例。其中,河北南网分布式光伏发展较快,并网项目达131户、装机容量为7.04万千瓦,在建项目90户、装机容量21.74万千瓦。
禁止地方政府在分配光伏规划指标时搭配不合理的项目或投资要求,对违法违规转让项目或股权的,依法依规实施处罚。建议财税部门明确分布式发电补贴不再扣税;由电网企业代开发票的,统一明确上网电量电费税率标准和电网企业进项税额抵扣标准,并进一步完善细化补贴资金拨付机制。
此外,监管还发现,廊坊等4个地市备案程序及规定仍不够完善,导致部分光伏发电企业备案受阻。无歧视、无障碍并网工作力度务要加强分布式发电运营主要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模式。
建议价格主管部门合理控制、适时调整价格补贴标准,既要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也要培育市场意识,积极引导并规范民间资本进入分布式发电项目,形成多元发展态势。对此,《报告》特别强调,有关部门应制定资质标准,加强项目指标管理,建立负面清单,进一步明确开工时限、建设周期和处罚措施,未如期开工建设的,要及时收回项目指标。《报告》指出,河北分布式光伏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河北省下达分布式光伏建设计划时间较晚,分布式发电规划指标落实进展缓慢。据悉,2014年1至9月,河北分布式光伏发电量为5684.48万千瓦时,上网电量3089.39万千瓦时,自发自用比例为45.65%。
《报告》指出,河北有关企业和自然人自觉执行并网接入和电价、电费、补贴等政策,投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积极性日益提高。此外,河北省还发布了《分布式光伏应用重点示范村实施方案》和《百村(万户)光伏惠农示范工程实施意见》,目前已选择2个村总规模1兆瓦进行试点。
另一方面,完善价格补贴政策。河北省发展改革委于2014年9月向各地市下达了年度建设计划,共安排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39个,总装机容量70.64万千瓦。
根据监管情况,《报告》总体肯定了河北省2家省级电网公司(河北省电力公司、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光伏产业发展政策、规章和制度的情况。明确自供区的分布式发电项目投资者直接向所在地(县)财政部门登记,由地(县)财政部门汇总到省级财政部门,以解决其补贴问题,确保政策一视同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